- 索 引 号
- 07B230315202500189
- 信息所属单位
- 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
- 信息名称
-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622号建议的答复
- 文 号
- 农办议〔2025〕113号
- 生效日期
- 2025年07月16日
- 发布日期
- 2025年07月16日
- 内容概述
- 关于完善遗传多样性数据库,我部贯彻《国办意见》,构建监测网络体系,推动落实长江珍稀鱼类拯救行动计划,下一步将加强珍稀特有鱼类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强化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构建增殖放流智能评估技术,我部初步实现了重要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智能评估,下一步将构建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增殖放流智能评估体系;关于建立多模态鱼类智慧监测系统,我部组织研发新型鱼类智能跟踪监测设备,集成新型监测技术手段,试验开展动态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监测,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提升资源监测能力水平,强化智能化监测;关于建设数智化管理平台,我部推进建立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综合平台,发挥数据交流和集成功能,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拓宽数据共享渠道,加强多部门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健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
- 索 引 号
- 07B230315202500189
- 信息名称
-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622号建议的答复
- 文 号
- 农办议〔2025〕113号
- 信息所属单位
- 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
- 生效日期
- 2025年07月16日
- 发布日期
- 2025年07月16日
- 内容概述
- 关于完善遗传多样性数据库,我部贯彻《国办意见》,构建监测网络体系,推动落实长江珍稀鱼类拯救行动计划,下一步将加强珍稀特有鱼类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强化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构建增殖放流智能评估技术,我部初步实现了重要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智能评估,下一步将构建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增殖放流智能评估体系;关于建立多模态鱼类智慧监测系统,我部组织研发新型鱼类智能跟踪监测设备,集成新型监测技术手段,试验开展动态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监测,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提升资源监测能力水平,强化智能化监测;关于建设数智化管理平台,我部推进建立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综合平台,发挥数据交流和集成功能,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拓宽数据共享渠道,加强多部门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健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62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字体:[大 中 小]
赵玉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监测体系的建议收悉。经商生态环境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遗传多样性数据库
我部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4〕12号)有关要求,成立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逐步构建了由1个中心、15个省级监测站和700多个监测点位共同组成的监测网络体系,覆盖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并加快建设长江流域鱼类遗传多样性数据库,已完成40个物种共3万余份遗传资源样本的保存。积极推动落实中华鲟、长江鲟等长江珍稀鱼类拯救行动计划,完成中华鲟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图谱构建,成功组装长江鲟、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长江珍稀鱼类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优化完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网络布局,加强长江流域鱼类特别是珍稀特有鱼类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强化遗传多样性数据收集和分析,动态监测遗传结构变化,为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二、关于构建增殖放流智能评估技术
针对传统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标记易脱落、标记回收及识别困难等缺陷,近年来,我部组织长江流域相关省(直辖市)农业农村部门和科研单位,对中华鲟、长江鲟、鳗鲡等鱼类的增殖放流群体进行超声波标记和弹出式卫星标记,并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布设超声波监测站,初步构建了针对长江流域中华鲟、长江鲟、鳗鲡等鱼类的超声波监测网,有效实现了重要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智能评估。同时,我部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利用鱼类全基因组信息,通过微卫星筛选与组合优化等手段,建立了中华鲟、长江鲟、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长江珍稀鱼类的亲子鉴定技术和特异分子标记方法,为实现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准确、高效评估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指导增殖放流实施单位扩大鱼类超声波标记和弹出式卫星标记规模,增加长江流域超声波监测站布设数量,健全超声波监测网;持续推进长江流域鱼类家系群体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构建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增殖放流智能评估体系。
三、关于建立多模态鱼类智慧监测系统
“十四五”期间,我部印发《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结合水电工程生态补偿项目,组织研发新型鱼类智能跟踪监测设备,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构建统一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栖息地调查监测体系,集成多模态感知、AI自动监测、环境DNA、水声学、水下视频、无人机、卫星遥测等新型监测技术手段,初步试验开展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环境的动态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监测。开展环境DNA监测,开发特异引物,应用于中华鲟放流评估、圆口铜鱼分布调查、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监测等工作。生态环境部印发《长江流域环境DNA试点监测方案(试行)》,开展长江流域环境DNA试点监测工作,2025年度在长江流域52个断面(点位)开展水生生物环境DNA试点监测。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继续提升资源监测能力水平,进一步强化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动态化、信息化、智能化监测,继续推进长江鱼类环境DNA特异引物开发应用,完善环境DNA技术,拓展技术应用范围。
四、关于建设数智化管理平台
我部推进建立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与渔政执法远程监管指挥调度系统,作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综合平台,可发挥平台数据交流和集成功能,实现监测数据动态展示、定制分析、动态维护、实时追踪等功能。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我部等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完善河湖生态流量监测网,利用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加强监测数据汇集,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为长江流域鱼类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拓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数据共享渠道,加强与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的共建共享共用,推进建立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的长江生态数智化管理体系,健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
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021-62453022
农业农村部
2025年7月16日
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